![]() |
【引言】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士农工商职业等级结构受到冲击,知识阶层亦即“士”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而近代、由封建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大变动”[1]。就职业角度而言,由士入仕的单一出路逐渐为多元化的选择所取代,翻译、律师、报人、军人和新式企业等,都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从业机会和活动领域,构成了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一个重要侧面。有关近代知识分子转型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关注士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化过程、时代特征、历史贡献、文化人格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相对而言,对知识分子职业转换过程及其职业境遇则关注甚少。笔者以为近代知识分子在不得不重新定位其职业角色之际,要克服的障碍和困难是多重的,特别是被排除在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其职业境遇更不乐观。该群体在求职、职业收入、社会地位、职业认同和职业稳定性等职业境遇方面普遍存有困难。具体而言,废科举后,“士—仕”职业模式难以为继,知识阶层失去了传统的上升路径,面临“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的尴尬处境[2]( P149) 。虽其可从事军警、工商、律师、西医、报人和翻译等多种近代新式职业,但入职也并非易事,且这些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和自我认同度都较低,经济收入不高,职业缺乏稳定性。在这一方面,近代苏籍报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实例。近代江苏地区( 尤其是上海) 报刊业兴起早、规模大①,是接纳本地知识分子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少苏籍知识分子如王韬、沈毓桂、蔡尔康、李杕、黄协埙、高太痴、伍廷旭、范祎、陈冷、彭翼仲和包天笑等,都曾投身于报业。他们有的短期从事,有的则长期服务,转变为职业报人,甚至因此驰名社会。不过,如果深入研究他们的职业历程,就会发现这一职业人群的处境,实际上并无挥斥方遒、快意文字的风光; 相反,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恰是近代知识分子的职业困境。本文主要以近代江苏籍( 包括上海) 报人为例,对近代知识分子的职业困境问题作初步的分析。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