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学者研究孔子“忠恕”之道,多注重其“一贯”之意,并在解读“忠恕”如何与仁义等德性“一贯”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如唐君毅先生言: “忠恕可为一贯之道,则信与仁智等莫不可为一贯之道。”[1]( P14) 本文转变角度,试图从“忠”“恕”的生发源上去追寻“忠”“恕”的道德活力,以期对孔子“忠”“恕”的形成有一个比较恰当的解释。通过分析,孔子“忠”“恕”思想是以“爱人”为内核的,这既可以解释为什么“忠”“恕”没有固定的和统一的模式这个问题,又可以为其产生的来源提供一种说明。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谓的“爱人”,不仅是从伦理上规定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还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组成中必须有“爱人”的因素。本文突出这一点,就为“爱人”这一道德情感也被作为“人”的基本要素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不仅丰富了孔子仁的概念,也为“忠”“恕”的内涵平添了生动的情感因素。在此意义上,“忠恕”之道不仅被作为“为仁之方”而使得仁道能够通畅地落实,而且,“忠”“恕”也为内在的道德情感提供了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