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从个体的诞生到群体的胜利—余华新世纪写作策略的转向

从个体的诞生到群体的胜利—余华新世纪写作策略的转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正>一般而言,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基本方法。前者以文学为工具,视文学作品为指涉作品之外的世界的象征符号,认为文学是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反映,满足于查看作品是否符合现实历史的所谓客观真实;后者以文学为本体,强调文学的超越功利之外的纯粹审美性,割断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联系,局限
【关键词】 写作策略; 长篇小说创作; 小说写作; 外部研究; 福贵; 中短篇小说; 内部研究; 《活着》; 文本内部; 性描写;
引言:

【引言】一般而言,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基本方法。前者以文学为工具,视文学作品为指涉作品之外的世界的象征符号,认为文学是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反映,满足于查看作品是否符合现实历史的所谓客观真实; 后者以文学为本体,强调文学的超越功利之外的纯粹审美性,割断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联系,局限于在文本内部探究意义。两者各有所长又各有偏颇,过分强调文学符合“客观真实”,常常导致政治标准或经济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之上,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事实上,所谓的“客观真实”也常常是意识形态的虚构的产物; 过分强调文学非功利的“纯粹审美”,常常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学创作和放逐了现实历史的空洞的文学研究,事实上,任何作品都不能独立存在,意义也不可能凭空产生。因而以一个超越上述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视角去观察中国的新世纪文学十分必要。本文以余华小说为文本依据,将余华的创作放置于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文学场域中进行考察,从个性话语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探究余华新世纪写作策略的转向。

作者:
常立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