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天堂的建构者与地狱的肇端者—罗赞诺夫视域中的普希金与果戈理

天堂的建构者与地狱的肇端者—罗赞诺夫视域中的普希金与果戈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摒弃了传统的"经院批评"模式,代之以感性、直觉的随笔形式传达文学感悟。他的批评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彰显着浓厚的主观性。他倾向于借助对比凸显作家创作的个性特色,他将普希金与果戈理置于对立的两极,认为前者创造了一个真实、鲜活与光明的世界,而后者则编织了一个幻想、僵死与阴暗的世界。罗赞诺夫创建了"生活的宗教",他的批评凝聚着对宗教、文学与社会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皆透过生活之棱镜的折射。
【关键词】 罗赞诺夫; 文学批评; 普希金; 果戈理;
【基金】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研究”(1253G03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年度规划项目“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思想及诗学特征研究”(13C039)
引言:

【引言】罗赞诺夫(В.В.Розанов,1856-1919)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宗教哲学家、批评家、作家、政论家,“新宗教意识”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著述涉猎诸多领域且庞杂无体系,其中文学批评活动则贯穿一生。罗氏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批评家,他不进行严密的科学研究,不创作系统的、脉络清晰的批评理论专著,不追求以完整的视角阐释作品。他拒斥逻辑与思辨的教条式批评,而是倾向用一种感性、直觉的随笔方式发表自己的文学感想,以实现对文学最鲜活、最直接的诠释,这也使其批评凸显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渗透着鲜明的主观性,具有印象主义批评的特征。同时,多重的身份又使其处于宗教哲学、社会政治与文学事件的中心,导致他经常将实事问题、宗教哲学思想、文化阐释、与他人的论战等元素融入文学批评之中,以借助批评阐释问题,因此他的许多评价大多是自身理论的加工与延伸,这也赋予其批评一定的兼容性,使其批评视角与写作风格又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印象主义批评。罗赞诺夫的评价呈现动态表征,时常会发生变更、前后矛盾的现象,其变化“主要取决于批评家历史观念的转变”[1],这也印证了罗氏用批评阐释哲学与文学主张的方法。罗赞诺夫崇尚19世纪古典作家,对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批评贯穿其一生。罗氏倾向对比研究,经常将两位作家置于对立的两极,以凸显作家的不同个性与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其批评的主观性与创造性。批评家在很多文章中都对普希金与果戈理进行了比较分析,许多视角在当时都可谓是颠覆性的,时至今日仍不失特色。本文将通过探究他对两位作家的批评,着力揭示其独特的思想倾向与文学主张。

作者:
吴琼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