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出口,长期高投资低消费①、外向型②的经济发展保证了我国近十年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受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加之国内消费需求迟迟不能启动,继续沿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将导致我国产能进一步过剩。因此,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维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则创造需求。因此,政府及学术界普遍认为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是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李朴民等学者[1]甚至认为当前我国内需扩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发展现状,破解内需难题的基本立足点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内需不足实际上是指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调整压力的加大,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驱动内需增长、提高居民消费需求这一战略选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课题,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齐红倩等[2]认为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必须确保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城乡隔离模式无法较大程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因而也是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田成川[3]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民收入低下、劳动力转移困难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在于城市化。张士斌[4]认为城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最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化过程中劳动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以城镇化扩内需的关节点在于保证进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和政府公关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与转移劳动力的需要相适应。胡日东等[5]通过构建VAR 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动态影响,得出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更大,正向拉动效应更长。吴铮等[6]采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滞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滞后的城镇化在长期和短期中都能能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但长期内城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扩大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姜凌等[7]通过设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得出城镇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往学者对城镇化的消费驱动效应观点较为一致,均认为城镇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并从理论角度和实证层面加以证明,这为政府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需并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同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 一是研究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文章更多地集中于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较少将城镇化对城镇居民和农民消费的影响对比分析; 二是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探讨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而对于不同消费水平的居民,城镇化的影响必然存在差异。鉴于此,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比较分析城镇化发展对我国不同消费水平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探讨城镇化消费驱动效应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