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论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毫无疑问,中韩文学关系具有丰富的典型意义,因为它凸显了中国文学在东亚文学影响研究中的许多规律性的问题,陶渊明在朝鲜半岛的流播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因晚唐留学生和《文选》作为考试科目而为韩国古代文人熟识并接受的陶渊明,不仅其作品最早被了解,而且对其人其作的解读贯穿于整个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出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等等。正因如此,陶渊明成为韩国文人心目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在这一接受过程中,韩国的“和陶诗”、“和陶辞”从一开始的模仿、类同,逐渐演化为富有韩国民族气息的一种文学样式。虽然在形式的外壳上还留有原来的印痕,但其在风格创造、意象构筑、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幻,最终甚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朝鲜风”格调。“和陶诗”在韩国从高丽朝开始绵延不断。韩国古代文人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并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概言之,所谓“和陶诗”就是高丽中期以后的诗人所作的“和陶诗”的总称。值得一提的是,在“和陶诗”的创作中,韩国文人更多地是通过苏轼来实现“和陶诗”创作的。“和陶辞”是韩国文人唱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诗歌作品,其第一人是李仁老。曹虹在《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一文中提出了以下三点:一是采用集字作诗的方式,二是诗体表达读后感,三是依其韵而赓和之。[1]其实这是韩国“和陶辞”的创作特点,但是其模仿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文人诗歌创作的个性表现。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