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实践/操劳与理论

实践/操劳与理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存在与时间》中的“操劳”(Besorgen)这个概念深受亚里士多德“实践”(praxis)概念的影响,突出的一点为,海德格尔认为“操劳有它自己的认识”,这可以视作实践有其特属的知,即phronesis的翻版。但“操劳”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也有几点明显的区别。在这些区别处,文章认为亚里士多德更为合理。既然实践有它自己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出理论认知?这对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问题,而对海德格尔却正是,因为在海德格尔那里,理论认知并没有独立的地位,更谈不上是最高的善好。最后,《存在与时间》笼统地用实践经验的专题化说明理论的发生,包括物理学型理论在内,这也是作者不能同意的。文章认为,我们需要区分两类理论:一类是物理学型理论,一类是伦理学—政治学型理论;后者是实践经验的专题发展,而前者不是。
【关键词】实践;聪慧(实践智慧);理论
引言:

【引言】我们的“实践”一词,是辗转从希腊词praxis翻译过来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实践”概念的哲人。读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都不陌生,但为方便后文的讨论,我还是做个简略的重述。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成:理论活动、实践和制造。实践不同于理论,因为实践改变对象;实践不同于制造,因为制造的目的在制造活动之外,而实践的目的则并不尽在实践之外,乃至于“良好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NE,1140b1-6)①。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人类活动三分法。不过,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念区分并不总是那么一致和清晰。有时候他把制造也称为“实践”,这时,实践分成实现外部目的的活动(如盖一座房子)和本身即是目的的活动(如生活整体、沉思)。在另一些场合,他在很广的含义上使用praxis这个词,这时,连星辰、植物都有实践,但他通常会说,惟人有实践,“动物没有实践”(NE,1139b20)。本文不讨论亚里士多德文著中的这些细节,而是大致从理论活动、实践、制造的三分法来谈论亚里士多德,这也是后世的一般做法。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与上面这三类人类活动相应:一是理论学科,包括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二是实践学科,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三是制造学科,如诗学。

作者:
陈嘉映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