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逆向类推:兼语动词“让”的形成和发展

逆向类推:兼语动词“让”的形成和发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关键词】让;使役;逆向类推;兼语动词
引言:

【引言】“让”是现代汉语里比较特殊的词语,它可表示:1)指使、命令,如“谁让你来的”;2)容许、听任、容让,如“让我仔细想想”,“要是让事态发展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3)纯粹致使,如“那场事故让他伤心了好久”;4)被动,如“行李让雨给淋了”。前三种意义一般概括为“使役”[1][2],用于兼语结构;第四种是被动义,用于被动句。这种使役兼被动的特点早已成学界共识。但是,把兼语结构中三种意义的“让”均概括为“使役”并不合理,本文将严格区分这些意义,并探讨其来源。本文将“指使、命令”称为“使役”,将“准许、容许、任由”称为“容让”,将纯粹致使称为“使令”,引述时,仍保留引文术语。①最早从发展的角度研究“让”使役兼被动的是太田辰夫[3],他指出,“让”的使役义是从谦让、劝诱义发展来的,并以《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金瓶梅》等文献的例子来说明,大概他认为“让”的使役用法宋元才开始出现。他还指出,“让”表示被动,是因为“有意义上难以区分的场合”,“使役和被动的区分不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基于主观判断”。他认为“让”的被动用法整个清代都没有用例,属于现代汉语所特有。这些论述指出了“让”的使役义的来源和发展方向:行为动词(谦让、劝诱)→使役兼语动词→被动标记。事实上,虽然“让”的谦让义是使役义的前身,但劝诱义并非如此;并且,关于“让”演变的详细过程和演变线索太田辰夫也语焉不详。尽管他把“让”称为兼语动词,但是并未对导致其演变的句法环境进行细致说明。另外,“让”带兼语的用法实际上要早于宋代,而被动用法的出现年代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
刘文正;张小英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