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身份研究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身份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并倾向于采用西方艺术标准评价“十七年文学”。但族裔身份差异使西方本土解读者与华裔解读者两部分力量,深层次文化立场并不同,促使本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言说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
【关键词】美英解读者;“十七年文学”;身份;族裔
引言:

【引言】文学研究并非纯粹是学理层面上的话语系统,它与研究者的身份息息相关,是研究者在身份制约下的外在言说体现。研究者的身份认同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其族裔、教育经历、从事职业等密不可分。本文即探讨1950-1960年代美英两国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的身份问题,以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例,考察哪些人在研究“十七年文学”,其身份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言说。

作者:
纪海龙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