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 朴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清代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朴学”之名,初见于《汉书·儒林传》。汉儒治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清代乾嘉学派继承汉儒学风,致力于治经考据,以区别宋儒性命之学,世称“汉学”,亦称“朴学”。清初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为其不祧之宗,他们力矫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倡导征实、博学的新风,以朴实、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相尚。朴学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治学精神和方法。其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是“无征不信”。梁启超称之为“科学的研究法”[1](P12),胡适也为这样一种“严格的、精确的”方法心折,称18、19世纪为“考据的时代”[2](P570),“一种新精神、新方法带来的学术复兴的新时代”[2](P571)。风气所及,几乎所有学者都用此方法来做研究,诗论家们在谈诗论文时,也一定程度地借鉴了它,使清代诗论较从前有了一大转关,即更具实证性、专门性、系统性,因而也更具学术性。当批评家们把文学批评不再视作“闲谈”之资,而是作为专门名家之学时,朴学的精神和方法就深深浸透其中了。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