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采用B-P滤波对1999-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进行处理,观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出4个波动性周期,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非对称GARCH 族实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检验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具有稳健性特征,并且EGARCH模型描述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更为有效。最后绘制EGARCH 模型的市场信息冲击曲线,进一步验证结论。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性
引言:

【引言】农产品价格稳定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密切关联,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宏观管理的焦点问题。如近两年连续出现的猪肉价格剧烈波动,2009年的广西香蕉每斤不足一毛钱,农民忍痛拿来喂牛,与此同时山东大蒜价格创历史新高,2010年海南辣椒价格一度下跌出现滞销的惨状,等等。农产品价格的反常态波动正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监管欠缺的体现,也提升了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的迫切性。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解释研究,其主要依据是供给理论。最著名的是由Schultz,Tinbergen提出,经Kaldor和Ezekiel改进的蛛网模型,模型中的具体参数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可进行估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学者通过各种数据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传递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来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及传导机制[1]。Benavides[2]根据历史经验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玉米和小麦价格做出分析,得出汇率、库存是影响玉米和小麦价格波动主要因素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预测。Mitra[3]采用非线性Cobweb模型进行研究,其结果肯定了库存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顾国达、方晨靓[4]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价格在农产品各环节的传导进行模拟,进而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及其非对称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具有非对称性的结论。Meyer[5]在对非对称价格传递的正负效应研究基础之上,对价格非对称传导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胡华平、李崇光[6]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垂直价格传递和纵向市场联结的关系进行探究,尝试了非对称纵向价格传递的误差修正模型(APT-ECM)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纵向市场联结的松散程度和非对称垂直价格传递特征的微弱性呈现正相关关系。

作者:
李正辉;徐亚丽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