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园林的一支奇葩,曾为西方神秘地崇尚和蹩脚地模仿,然而其空间结构极其复杂,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琢磨,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便是国人也难以掌握其设计章法。《园冶》中的一个“借”字,竟使园林大师孟兆桢先生困惑了50 多年[1]。郑元勋在给《园冶》的题词中说: “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中国古典园林“有法无式”似为定论。难道中国园林真的无法可依、无式可循吗?孟兆祯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在破解了《园冶》中“借”的“凭籍”之含义后,率先解读了中国园林设计程序的法式,即以借景为核心的“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的序列,从而打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有法无式”的神话。在这一论断的指引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团队及有关学者分别就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种植、设计程序、廊、建筑、叠山、空间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2-8]。何佳[7]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形态的3 种形式,即围合空间、向心空间和线形空间; 薛晓飞[3]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一池三山”具有“一法多式”的变化; 针对西方园林结构,李雄[8]总结了3 种结构模式,即四分方形、“十字形”结构和辐射性结构体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