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牙人和牙行制度( 以下简称“牙制”) 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特殊社会经济制度,多见于农村集市,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较为普遍,其主要业务是帮助买卖双方顺利完成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是农村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的重要桥梁和通道,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牙人不同于单纯以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概念,而具有“道德人”和“社会人”的内涵。它是以经济理性为导引,通过商品的流动与交换,形成和建立多层次的群体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体系的商业人群。“在中国封建商业史上,牙人和牙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牙行制问题是商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1]牙制历史悠久,远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质人”的称呼,西汉时称为“驵侩”。唐宋和明清时期是我国牙人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唐朝以后“牙人”称呼定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人数量大大增加,并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今天“工会”的组织形式,称为牙行。非正式的个体牙人一般称之为“经纪”。一些具有某些专业经验的牙人负责专门撮合某类商品的成交,如“牛经纪”、“驴马经纪”等。牙制的出现与活畜市场的实际情况有关。役畜等活动物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非均匀的。一方面,个体差异性显著,并且评价指标不单一,很难用称量等方式加以解决,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多数情况下交易者都是进行个体交易,买卖双方可能同时处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交易成本高且交易风险较大。而参与活畜交易的双方与牙人认识或者不陌生,也易使交易者产生信任感,对交易模式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以说,以牙行或牙人为中介所形成的交易模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交易效率低的问题。根据观察,牙人参与活畜交易这一现象在我国村镇交易市场上仍然比较活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