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活畜交易中的牙人—基于甘肃省新添镇的调研

活畜交易中的牙人—基于甘肃省新添镇的调研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牙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和价格的居间行商,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等环节起着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文章通过系统的实地调研,对活畜交易市场中牙人的交易活动、生存状况、收益状况、工作技巧、从业经验和感情进行剖析,对牙人存在的社会学价值进行解读,认为其在熟人对手交易条件下能够显著提高农产品交易活动效率。并对牙人交易模式的经济学含义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的具体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了改善经纪业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发挥作用的思路。
【关键词】牙人; 牙行; 经纪业; 效率; 活畜交易
引言:

【引言】牙人和牙行制度( 以下简称“牙制”) 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特殊社会经济制度,多见于农村集市,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较为普遍,其主要业务是帮助买卖双方顺利完成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是农村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的重要桥梁和通道,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牙人不同于单纯以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概念,而具有“道德人”和“社会人”的内涵。它是以经济理性为导引,通过商品的流动与交换,形成和建立多层次的群体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体系的商业人群。“在中国封建商业史上,牙人和牙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牙行制问题是商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1]牙制历史悠久,远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质人”的称呼,西汉时称为“驵侩”。唐宋和明清时期是我国牙人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唐朝以后“牙人”称呼定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人数量大大增加,并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今天“工会”的组织形式,称为牙行。非正式的个体牙人一般称之为“经纪”。一些具有某些专业经验的牙人负责专门撮合某类商品的成交,如“牛经纪”、“驴马经纪”等。牙制的出现与活畜市场的实际情况有关。役畜等活动物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非均匀的。一方面,个体差异性显著,并且评价指标不单一,很难用称量等方式加以解决,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多数情况下交易者都是进行个体交易,买卖双方可能同时处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交易成本高且交易风险较大。而参与活畜交易的双方与牙人认识或者不陌生,也易使交易者产生信任感,对交易模式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以说,以牙行或牙人为中介所形成的交易模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交易效率低的问题。根据观察,牙人参与活畜交易这一现象在我国村镇交易市场上仍然比较活跃。

作者:
田懿行;李军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