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微博戏仿的狂欢话语分析

微博戏仿的狂欢话语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对近年来新浪微博戏仿典型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作为民间诙谐文化表现之一的微博“戏仿体”已走出单纯“滑稽模仿”之藩隅,孕生出新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和网络草根的娱乐方式,也是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抽象显现形式,是具有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之一。很多戏仿话语是作者在洞察了各种成规和禁忌对真相的制约和遮蔽之后,以“互文性”为基础,依托读者的期待视野,喜剧化阐释权力话语、经典或流行文本的表达方式。它们向惯例挑战,有意打破传统规则,造成一种开放的、复数的文本,体现了独特的诠释功能与审美意蕴。当然,作为一种娱乐型、消费化和感性化的大众文化形式,微博戏仿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
【关键词】微博;戏仿;消解;意蕴
引言:

【引言】微博戏仿,源自于微博上的“造句游戏”,它通过仿写造句的形式共同参与当下话题的讨论,在碎片化的个体状态下,来表达一种共识和集体情绪。最早从“我爸是李刚”始,“丹丹体”、“蓝精灵体”、“校长撑腰体”、“奇迹体”、“适度体”、“甄嬛体”等相继走红微博,成为微博空间的特有现象。在当今微博原创贴文的创作中,戏仿已经成为主要手法之一,体现着具有通俗化倾向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叙述特征,在对历史、经典、流行微博文本等的颠覆与戏谑中,体现着大众文化立场的价值追求,也体现着个体性的游戏精神与话语狂欢。戏仿,原指对已有文本叙事框架或风格进行模仿、挪用,以获得一种游戏化的效果,是一种把严肃文本通过滑稽模仿转换到诙谐文化中予以降格的艺术方式。作为一种喜剧手法,戏仿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其为是一种戏仿庄严史诗的诗体;英国人萨缪尔·约翰逊认为,戏仿即模仿,而使之变得比原来更荒诞。自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戏仿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拙劣、滑稽模仿。20世纪,英美文坛刮起形式变革之风,人们对戏仿的态度也因之改观。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而戏仿是实现陌生化的手段之一。巴赫金对拉拍雷《巨人传》及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的研究,正式确立戏仿的艺术史地位。他认为戏仿是一种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是下层民众反抗思想禁锢的独特方式。戏仿还被视为后现代艺术的标志之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冲击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社会动荡,西方世界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迷惘、怀疑情绪弥漫。戏仿因其批判、颠覆和反思性等取向被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所青睐,成为他们的写作技巧之一。

作者:
刘学义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