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加权超网络视角下生态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加权超网络视角下生态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如何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把握其动力机制,揭示其内在机理和演进趋势是当前产业结构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产业及其动力因素所形成的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多维性、多层性和多属性特点,运用超网络工具构建了“产品—技术—资源”超网络。经分析表明,演进的内在机理在于技术知识和资源信息在超网络中的流动。进而提出了技术和资源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贡献广度和贡献深度以及产业结构演进对技术资源的需求广度和需求深度,分别实现了对超网络中三层网络的加权,并运用该网络分析了生态产业结构演进的新趋势。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生态文明建设;加权超网络;动力机制
引言:

【引言】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式,也是人与自然共处的新方式。“产业结构”是通过产业间质的组合与量的规定构成的产业资源的配置与分布结构,这种结构既是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是区域内产业之间和区域间产业联系的有机耦合。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的主线,其演进过程倍受人们关注。1841年,李斯特提出产业结构演进的五阶段理论和国际经济关系演变三阶段理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霍夫曼和克拉克分别建立了“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和“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指出,由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四个阶段的主导产业不同,逐渐由消费品工业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克拉克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考察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中的转移规律与分布状况。20世纪50年代,库兹涅茨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深入到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上来,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1960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提出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指出各国产业的发展应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使产业结构向国际化发展。当前有关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较少从系统和定量化的层次上剖析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较少从产业系统的相互关系中整体把握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机理和动态演进趋势,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产业结构演进势必将呈现新趋势。若将产业结构演进的各动力因素分别视为网络系统,则这些网络系统和产业系统可共同构成多维性、多层性、多属性的复杂系统,而超网络作为分析这类系统的有效工具,近年来,在供应链、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知识管理、资源分配、产业集群、信息传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在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分析基础上,构建“产品—技术—资源”超网络模型,分析生态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机理,进而分别实现对超网络中三层网络的加权,以期深刻把握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为其定量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
王治莹;李春发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