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咖啡的现代性与媒介镜像

咖啡的现代性与媒介镜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镜像中的咖啡标定了人的“现代性”品格,而这种品格在演化为时尚印记的同时,也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权利关系,即现代性意义上的身份认同。客观上咖啡消费体现了一种如何在更替变化的现代性环境中确认自我的方式,而这个现代性身份符号的背后,媒介语符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介创造需求,而需求又折射身份的价值,与其说咖啡的消费是一种需求,不如说是现代性骚扰下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似乎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才能缓解。媒介依据现代性( 时尚) 的逻辑编织的“咖啡神话”让我们期待那个若即若离的“理想我”。“镜”中的“像”与“人”,“咖啡神话”与“理想我”,向我们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 主体存在的视觉基点是被规定出来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的规则,其制定者是“现代性”,而执行者则是“媒介”,咖啡媒介镜像所控制的“自我”和对“自我”认知的位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视觉和有关视觉的想象。
【关键词】咖啡; 现代性; 媒介镜像
引言:

【引言】咖啡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在诸多的咖啡发现说中,《牧羊人的故事》( 基督教) 和《阿拉伯僧侣》( 伊斯兰教) 流传最广,不过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咖啡的诞生地为衣索比亚的咖发( Kaffa) 地区,之后由土耳其人传入欧洲。不得不承认,朴素的宗教世界观赋予了咖啡进入人类符号系统的“通行证”,而咖啡文化也由此建构开去。15 至17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咖啡作为符号进化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认知活动,让欧洲人的文化自觉热情空前高涨。人们在咖啡馆里交流思想,讨论时政,挥洒创作热情。哈贝马斯曾将咖啡馆誉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重要代表,认为它一方面“不受公共权力管辖”,另一方面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1]换言之,咖啡馆让市民从国家权威、公共权力中得到解放,获得了在公共场合讨论公共事务、政治问题的自由。由于受到贵族和知识分子的追捧,咖啡馆成为了当时颇具文化意味的社交场所,不少文人、艺术家汇聚于此,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巨作也随之浮世。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咖啡被描绘成了文化意蕴深远的符号。例如,在海明威的《战地春梦》中将咖啡的醇香等同于黎明的气息;在《海的镜子》中,康拉德通过一杯咖啡联想到了世界与心的融通; 在塞拉的《蜂巢》中,咖啡馆让一群没有思想、麻木的人重现生命活力……如此种种,咖啡已然由一种功能性的自然“物”完成了其符号取向的“进化”,成为了一种指代自由、民主、平等,象征近现代西方社会文明的符号。

作者:
廖宏勇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