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传统艺术的图文间性—以诗文书画的“渔隐”主题为例

中国传统艺术的图文间性—以诗文书画的“渔隐”主题为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图文间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性范畴,用以描绘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探讨中国诗文书画中的“渔隐”主题,可以有助于认识这一新概念。人们常以“诗画一律”和“图文并茂”对中国艺术的“渔隐”主题进行解读。但要完成对“渔隐”母题及其相关的传统绘画意象的“阅读”,仅聚焦于图像学层面上的画面结构分析远远不够,还须对其中的来源广泛的隐喻进行探讨,关注题材和主题的象征涵义、传统典故,甚至“政治隐情”及心态史、接受史,还有文学上的诗文唱和等哲学与美学问题。而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的价值不仅仅是被观看,其意义的彰显还涉及作者/观者与历史、人生、社会、自然的存在关系,只有从多元媒介的多元视角探讨才能深刻理解其哲学和美学意蕴。可以说,中国诗文书画中“渔隐”主题所体现的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图文间性,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图像学理论。
【关键词】“渔隐”; 图文间性; 图像学; 视觉隐喻; 中国艺术
引言:

【引言】“图文间性”是一个迄今并不见于学术界的新词,我们使用该词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性范畴,以描绘和解读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自古代以来就一直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这一概念与法国文艺理论家朱丽亚·克里斯多娃( Julia Kristeva) 的著名概念“intextuality”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又不尽相同“Intextuality”常见译为“互文性”,但其实与中国传统的概念“互文”是貌合神离,因为中国传统的“互文”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与Intextuality 并无多少学理上的联系。不久前有位学者撰文批评将其译为“互文性”不正确,[1]我们赞同他的见解,认为应该译成“文本间性”。图文间性与文本间性相同之处是: 两者都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而对理解文本意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在《诗歌语言的革命》(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一书中,克里斯多娃是这样定义该概念的: “文本间性这一术语指的是一个( 或多个) 符号系统变换成另一个符号系统,但是,这一术语常常被理解为平庸的‘来源研究’,我们宁愿使用‘换位’一词,因为该术语清楚说明,从一个符号系统变换成另一个符号系统要求有一种新位置的宣示,即清晰阐明和指示的位置性。

作者:
郭建平;顾明栋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