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音乐、心理与大脑

音乐、心理与大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音乐因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而吸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其心理机制及神经基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研究者们围绕音乐的认知加工和情绪体验及其神经基础、音乐与人格特征的关系、音乐心理学及脑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诸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脑认知机制上音乐加工与语言加工的关系、音乐情绪加工及其脑机制等是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音乐; 认知; 情绪; 人格; 神经基础
引言:

【引言】音乐之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先贤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十分重视音乐对人的社会教化作用,倡导礼乐之治,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孝经》) 。孔子提出了音乐审美标准,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则在“善”的方面不如《韶》乐( 《论语·八佾》) ; 音乐之美,在于其内容之善,在于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理。儒家经典音乐理论认为,君子知乐,由此掌握治国之道(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礼记·乐记》)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发现了音乐与数的关系,认为音乐的基本原理就在于数量关系,音乐是具有恰当数量关系的和谐音调所构成的整体。音乐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他的学说率先为西方音乐理论奠定了基础。

作者:
张卫东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