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兼论现代字本位理论的得失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兼论现代字本位理论的得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文章从梳理中国传统语言学“字本位”原则的脉络出发,举出各种事实,分别说明了在历史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中,汉字对汉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现代“字本位”理论从汉语特点出发的主要精神。同时也从理论上和语言事实上说明了汉字与汉语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符号系统,相互的关系密切但并不绝对对等,把“字”移植作为语言单位,造成“字”与词的混淆,必然会遇到诸多背离语言事实、产生理论混乱的问题,是现代“字本位”理论无法解决的。文章也反驳了一些自称“字本位”却颠覆常识的谬误说法,主张将这些说法彻底澄清,不使严肃、有意义问题的讨论受到干扰。
【关键词】汉字;汉语;传统字本位原则;现代字本位理论
引言:

【引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连续六千多年没有间断而日益成熟了的表意文字。对汉字的理性认识从汉代就开始了,传统的汉字研究与语言研究是合流的。中国语言学在19世纪之前的学科结构按汉字形音义为划分标准,分为文字学(以汉字字形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音韵学(以汉字字音也就是汉语词音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训诂学(以汉字字义以及它反映出的汉语词义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三个门类对“经学”而言,原称“小学”。这种按汉字形音义来划分为三科、以汉字来带动汉语解读与研究的学科结构,被称作“字本位”体系。20世纪初,章太炎先生接受了西方文化高峰时期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的诸多理念,将“小学”定名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称谓的改变不是一般的名称变化,其实质,是把“小学”字本位背后的语言凸显出来。汉字的形音义中,形是汉字本体所有的因素,音与义则是由它记录的语言移植过来的,“字本位”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必须看到它背后的语言要素,“小学”才能科学化。

作者:
王宁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