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而这一意义的实现要以人们对创造力本身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当前创造力研究有四种研究取向: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取向,关注无意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创造力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之争提供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取向,关注创造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强调早期经验、家庭、学校等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创造力的差异心理学取向,关注认知和人格因素在个体差异中的作用,并提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要同时考虑创造力领域、创造力的程度等;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转向重视合作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认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引言:

【引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一起构成了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196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James Samuel Coleman)向美国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Coleman,1968),该报告基于对4000个学校60万儿童青少年数据的分析指出,家庭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该报告在美国和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在实施的系列儿童发展补偿计划中,均将鼓励低收入家庭和少数种族的父母积极卷入孩子的教育作为重要手段,这些计划促进了受干预儿童的学业成功,并预防了部分危险儿童出现教育迟滞(Brooks-Gunn,Berlin,&Fuligni,2000)。在科尔曼报告以及这些计划的推动下,父母教育卷入实证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所谓父母教育卷入(parental involvement)即“父母卷入子女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主要指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与发展的期望,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做出的促进孩子取得更好学业成就和心理发展的多种行为(Seginer,2006)。

作者:
贾绪计 林崇德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潍坊医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