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 “我国古代没有‘体育’一词,‘体育’一词是在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为了改革图强发起‘洋务运动’,由西洋翻译而来。最初译为‘体操’,其意是身体操练;以后改为体育,其意是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培育意志品德。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体育这一总的名称,但是,许多具体项目,养生的身体锻炼、军事的练武活动、竞技的游戏娱乐,都曾经广泛地开展过。”①就其本质而言,“体育”是对人之身体机能的开发和训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身体机能的开发和训练绝不仅仅是一个生理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不同的文化、甚至同一文化中不同的宗教、哲学派别对身体机能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因而在开发身体机能的程度、向度和方法上各有不同。在西方,发端于古希腊的狄俄尼索斯崇拜对感性生命的迷狂影响了后来的奥林匹克精神。因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体育绝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是对人的感性能力的开发与探究,是对人的肉体极限的挑战与追求。中国文化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汉代以降,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又进一步弥补了信仰体系上的阙失,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探讨这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人体机能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不同体育精神,应该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说的“道”,既包括作为哲学流派的道家,也包括作为宗教派别的道教。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