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赋权、放权与维权: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善治及其实现途径

赋权、放权与维权: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善治及其实现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切实维护"开放、流动、异质"社会中的农民生存与发展权利,保障农民作为公民所应有的各种权益,既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善治的重要目标。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尚未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权利与利益外延及内容的深刻变化,及时调整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向基层社会有序赋权、适度放权,并同时做实农民维权。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特征来看,"有序赋权、合理放权、切实维权"是实现农村基层善治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国家要赋予和保障农民经济权,做实公民"政治权",下放社会自组织权,以充分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农村基层善治; 赋权; 放权; 维权;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新时期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12JZD02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研究”(13CSH0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乡基层治理研究”(09JZD0025)
引言:

【引言】善治(goodgovernance)是20世纪后半期,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概念,本意为有效的治理,良好的社会治理。善治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如柏拉图认为,“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权威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与现实相对立的实在乃是十足的善,所以认识善也就是认识实在”。在《理想国》中,他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哲学家统治的王国,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善的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① 并指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善也是人们的价值追求目标,《周易》中就曾描述,“君子以遏恶扬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指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矣”“以正治国”。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写道:“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② 在国内,俞可平教授最早提出了善治理论,他认为“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管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包含着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等10大要素。③ 何哲进通过对这10个要素逐一分析后指出,实现善治要遵循四个原则:政治的竞争和退出上的压力、公民偏好的表达和选择权、第三方社会契约的约束、信息透明下的分配争议。实现“善治”的唯一途径就是民主加法治。④ 总体上来看,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民众的合法权利,促进公正、公平与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善治的基本目标。

作者:
李增元;程又中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