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 走出“拟真的超级现实”伪世界—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的探寻

走出“拟真的超级现实”伪世界—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的探寻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使它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作为社会统治力量的异化状态。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一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超级现实"伪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地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
【关键词】 “拟真的超级现实”; 主体间性; 身体; 交往;
【基金】 北京市教委项目“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和谐观视域研究”(SM201110028010)
引言:

【引言】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学走出封闭、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同技术的相互依赖日益密切,使得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直接的关联,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标志着晚期资本主义特点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即技术的科学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研究是同国家委托的研究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而国家委托的任务首先促进了军事领域的科技的进步。科学情报资料从军事领域流回到民用商品生产部门。于是,技术和科学便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1]科技的进步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对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历史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劳动越来越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越来越多的服从于技术理性结构,结果是技术与科学逐步取得了某种独立性或自律性,成为统治的基础和内在逻辑。“科学和技术的准独立的进步,表现为独立的变数;而最重要的各个系统的变数,例如经济的增长,实际上取决于科学和技术的这种准独立的进步。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社会系统的发展似乎由科技进步的逻辑来决定。

作者:
代蕊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