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20年代:现代作家笔下的“父性”书写

1920年代:现代作家笔下的“父性”书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五四是反抗"父权"的精神弑父时代,新文学对"父性"的探索成为五四时期独特而又必然出现的文学现象。通过凸显1920年代现代作家笔下从"审父"与"丑父"到"寻父"与"恋父"的演变历程,进而探究了1920年代"父性书写"背后的历史真相——"叛逆之子"与"不肖之女"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 五四; 父性书写; 寻父; 成长;
引言:

【引言】五四时代是一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演绎着中华民族新旧文化的冲突和传统道德观念的裂变。“父权”作为残旧僵化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整体代指成为了新文化先驱们的反抗对象,而“少年中国”的新生一代对“父权”的否定,不啻是文化和观念领域的“一场象征性弑父行为”。[1](P3)这种象征性的弑父行为可以解释为一种新旧文化的冲突———“新兴的‘子’的文化对维系了两千年的‘崇父’文化的彻底反叛乃至彻底罢免。”[1](P3)五四时代也因此成为了反抗“父辈文化”的精神弑父时代。然而,新文学对“父性”的书写却并不是一“弑”到底,父亲形象的丑恶嘴脸也不是从始到终。相反,1920年代现代作家笔下的“父性”书写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反封建的“子辈同盟”的“审父”与“丑父”,1920年代中后期,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代女性作家的“寻父”与“恋父”,使得“封建之恶父”和“现代之善父”作为多元化的精神能指先后出现并共同存在于1920年代的新文学史中。而随着对推动这场“父性书写”演变历程的源动力的探索,被遮蔽的另一重历史跃然纸上,呈现为“弑父一代”在“寻父”历程中的共同成长。

作者:
宋宇;马德生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