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澜沧江流域傣族佛经文学“世俗化”现象探究

澜沧江流域傣族佛经文学“世俗化”现象探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傣族佛经文学从翻译印度佛经开始便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叙事技巧成熟,傣族佛经文学的"世俗化"现象成就了其较高的艺术价值。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傣族具有优秀的文学传统,印度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丰富了其文学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傣族佛经文学,它有别于其他佛经文学,主要原因是傣族佛经文学获得了傣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感;其次,佛经文学借助悲剧艺术震撼力达到传播佛教赕文化并深入人心的效果;再者,运用大量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寓言故事,傣族人民生活智慧的寓言和格言警句,借助文学的魅力体现救赎功能又超越道德规训的隐意。
【关键词】 佛经文学; 傣族文学; 澜沧江流域; 世俗化;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澜沧江流域傣族佛经文学世俗化现象研究”(项目号:11XZW030);云南省教育厅教育基金重点项目“澜沧江流域傣族佛经文学世俗化现象研究”(项目号:2011Z0101)阶段成果
引言:

【引言】“世俗化”一词的出现是相对于“宗教”这一概念而言的,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教堂的财产变为皇亲国戚们的私人控制的财富和可供其随意调配的物品。后来,世俗化一词含有教职人回归世俗社会,或脱离宗教而获得自由。在文学领域出现世俗化亦是相对于文学里的宗教因素而言。在东方文学史上,有学者认为“所谓‘世俗化’,既是相对于第一个文学时代的宗教信仰而言的,既非宗教化和贫民化”①。如果把傣族文学放在整个东方文学的背景里考察,它与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日本文学等出现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既有相同规律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作者:
陈孟云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