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从默认一致走向疏离:2001年前后的改革对教师与村落关系的影响

从默认一致走向疏离:2001年前后的改革对教师与村落关系的影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2001年前后的农村教育改革使得农村教师补充方式发生突变,市场化的招聘方式快速代替了传统教师补充方式。尽管农村籍大学生依然是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但学校教育日渐远离村落,农民与学校的教师的关系日益经济理性化,教师在来源、教育关系上与村落社会的疏离日趋明显,农村教师身份的国家性、制度性日益彰显,村落性日益消弭,教师与村落之间的"默认一致关系"逐步被更为疏离的相互关系所取代。
【关键词】 农村教师; 身份; 默认一致; 疏离;
引言:

【引言】学术界在研究建国以来农村教育问题时,往往将改革开放作为重要的历史分段节点,并将后续的农村教育变革视为随改革深化而渐变的过程。但这种思维在分析农村教师问题时却不够合理。因为直到20世纪末,农村教师补充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的国家分配、聘用代课教师等多种方式,在来源上也主要是靠本乡本县的人为主。直到2001年前后,一系列农村教育改革才使得农村教师补充逐步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尽管农村籍大学生依然是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但在教师来源、入职方式、培育和管理上都有一个突变的过程。另外,深刻的农村社会变革也使得农民的教育观念和需求发生转变。在这种双方面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与村落教育需求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本文将在分析2001年前后农村教育变革主要方面的基础上,揭示教师与村落关系的变化。

作者:
王国明;杨赟悦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