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当代民俗文化的“新精神性”建设

当代民俗文化的“新精神性”建设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民俗学在百余年前的国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兴起,在20 世纪维护民族精神与物质社会平衡发展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进入21 世纪以后,全球化、高科技和网络信息混合发展,世界很多国家在物质性与精神性建设上出现了失衡状态,冲击了优秀文化价值观,并带来了诸多社会安全风险,这时民俗学面临重建精神性与物质性文化平衡的新任务。呼吁重建崇高的人文精神,重构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关系。民俗学者需要关注这类现实问题,自觉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包括参与构建民俗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民俗非遗项目等,并要拿出新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国家文化建设; 新精神性; 民俗学; 世界期待
引言:

【引言】在当今世界环境中,民俗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精神性”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目前很多欧美国家乃至非洲国家,都很重视民俗学者参与国家的“新精神性”文化建设,以抵制全球化霸权大国以科技进步统一世界多元文化的吞食策略,抵御金元强国以经济增长控制别国文化建设权利的渗透手段。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民俗、中国民俗研究机构和中国民俗学的问题及其在与国家“新精神性”文化建设的互动中,所持有的积极学术作为,就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期待。民俗是范围宽泛的一种文化事象,我国上、中、下三层文化中都有民俗,民俗学本身也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征,这些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民俗学所研究的民俗,从文化管理上说,不一定都是政府工作的对象,但它们都是局部特有文化,拥有各自的社会群体对象,都在各自的文化空间内,号召力强、开放能力大、人民对之习惯成自然。我国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民俗文化仍然在面对面地传播,或者在小群体中传播,或者在网上提速流传。民俗也是作家小说、大众媒体、影视大片、流行音乐和互联网的活跃的文化素材,无所不在、无奖不提。民俗还很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适合开展非政府对外交流。

作者:
董晓萍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