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行动的没落—阿伦特论异化之源

行动的没落—阿伦特论异化之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在阿伦特看来,人的积极活动包含了劳动、工作和行动三个方面。劳动由于与自然生命相关,从而将人局限在私人领域之中,而与人之本性无关;行动则将人从自然生命和私人领域中超拔出来,进入到公共生活领域之中,从而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现代人恰恰违反了人的本质特性,为了物质欲望而沉迷于劳动,从而退出公共领域而将自己闭锁在狭隘的私人空间中,以致成了孤立的个体。因此,现代人要想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回归于行动。阿伦特的研究将公共政治领域的重要性空前地凸显出来,强调了政治参与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天命,对于一心关注自我的现代人无疑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
【关键词】 异化; 行动; 劳动解放; 孤立个体; 公共领域;
【基金】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3A075);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课题(mxk03019)的阶段成果
引言:

【引言】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从社会整体当中摆脱出来而变成了独立的个人,个人不再积极地参与社会整体的活动,而是积极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辛勤地劳动和工作,从而把社会行动当作对于个体的束缚,认为唯有劳动和工作才是人的本质性的实现。然而,阿伦特突破了世俗的思维方式,认为正是因为人与世界的分离,使得作为“世界性”的人放弃了行动而沉迷于劳动和工作之中,背离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从而陷于异化①的状态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样是探讨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恰恰是劳动背离其本性,而其根源则在于经济变迁,而阿伦特则认为人的异化恰恰是由于人退出公共领域而躲进劳动的私人空间,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境况的变迁,从而为人们在熟知的框架之外理解异化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
吴兴华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