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解构理论与身份认同

解构理论与身份认同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以往学者在研究德里达解构思想来源时,总是将其无限拔高和提升,认为其思想必然来源于某种可以实指的、具体“思想形态”,比如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索绪尔语言学等等,实际上,这种从德里达的作品中抽出某些类似理论资源的做法,常常忽视了思想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德里达解构理论的产生与其特殊的身份或身份认同密切相关。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德里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对“犹太出身”的“置疑”、青年时期对“法语”的“两难”以及成年对“权威( 主流) ”的“歧路”都是其身份认同的表现。因此,伴随德里达一生的“身份认同焦虑”从另一方面成就了解构理论: 身份认同无处不在,解构理论如影随形。
【关键词】德里达; 解构; 身份认同
引言:

【引言】列维纳斯曾经说过,“一种哲学思想是在先于哲学的经验之上建立起来的”; 以往的学者在研究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来源时,总是将德里达的思想来源无限拔高和提升,认为其思想必然来源于某种可以实指的、具体“思想形态”,比如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索绪尔语言学等等,当然也有人将其归结于某种具体而微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土壤”,认为“一种狭窄的思想背景无法展示一个哲人全部思想轨迹以及向传统挑战的真实动机,只有真正从解构主义赖以立足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土壤中”,我们才能“从60 年代西方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去透视思想家的心路历程,才能真正发现他们那种走极端的怀疑精神和对传统决绝态度所掩盖下的为西方形而上学诊治沉疴,以及校正现代哲学诗学习焉不察的偏颇谬误所做的努力”,我们也对这种“历史决定论”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认识论表示赞同。

作者:
沈立岩 何玉国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