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区分两类攻击行为: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

区分两类攻击行为: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

心理发展与教育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儿童不仅在攻击的原因及功能上不同,二者在社会认知、情绪唤醒、行为表现、同伴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上都有区别。反应性攻击儿童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差及负性情绪,内部心理问题较多,同伴及亲子关系较差;而主动性攻击儿童对攻击的结果期待更为正向,外部行为问题较多,其朋友多有不良行为,父母多采用溺爱的教养方式。另外,文章还分析了二者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引言:

【引言】儿童为什么会攻击? 有时是因为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或他人的敌意而“被动”反击; 有时是因为想要控制他人或达到某种“预期目标”而主动出击。前者被称为“反应性攻击”( reactiveaggression) ,后者被称为“主动性攻击”( proactiveaggression,Dodge & Coie,1987) 。反应性攻击是在外部敌意性环境的驱动下发生的,其功能在于减少外部威胁,故其是一种“防卫性”、“报复性”的攻击行为,比如“他故意撞坏了我的玩具,所以我要打他”; 而主动性攻击是在某种正向的“回报预期”( anticipated rewards) 的引导下发生的,其功能在于达到某种物质上的“预期目标”或控制他人以突显自己的统治地位,比如“我想要那个玩具,所以我要从他手里夺过来”。反应性攻击者常常把对方理解成“有敌意的”、“有威胁的”,其攻击行为是冲动的、快速的,并常常伴随着“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他们常被描述为“头脑发热”( hot-headed) ; 但主动性攻击者是带着明确目的而来的,并认为攻击确实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其攻击行为常常不会伴随着负面情绪的唤醒,甚至会为攻击达成的目标而开心,故而被描述为“冷血”( cold blooded,Arsenio,Adams,& Gold,2009) 。

作者:
周广东;冯丽姝
作者单位: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