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青少年儿童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的交叉滞后分析简

青少年儿童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的交叉滞后分析简

心理发展与教育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对初中一年级766 名学生进行了3 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同伴排斥、同伴侵害和不爱社交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 ( 1) 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 ( 2) 早期同伴排斥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侵害,早期同伴侵害也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排斥,但这两种作用模式都受到性别的调节; ( 3) 从总体上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影响个体随后的不爱社交倾向,但这种关系模式受到性别的调节。对女生来说,初一的同伴侵害影响初二的不爱社交;对男生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对随后的不爱社交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不仅对同伴排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女生对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人际关系产生长期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退缩;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同伴侵害
引言:

【引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Hartup,1989) ,缺乏或者“非典型”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经验可能导致随后的适应不良( Rubin,Bukowski,& Laursen,2011) 。因此,研究者对社会退缩( social withdraw)儿童给与了特别的关注( Coplan & Weeks,2010b;孙铃,陈会昌,单玲,2004) 。根据儿童退缩的动机,社会退缩可分成不同亚类型,不爱社交( unsociability) 是社会退缩的一种亚类型。不爱社交儿童往往喜欢独自、安静的探索和建构活动,具有较低的社会趋近动机和社会回避动机( Asendorpf &Meier,1993) 。目前对于儿童期的不爱社交研究仍然处于婴儿期,不爱社交是否是一种气质特征,它是否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同伴关系等因素是否对其产生影响,这些都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Coplan,Weeks,Rubin,& Coplan,2010)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探讨同伴关系和不爱社交之间的影响机制。

作者:
苑春永;邵爱惠;梁丽婵等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心理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