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泥沙研究 > 河口海岸浮泥观测技术、特性及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浮泥观测技术、特性及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泥沙研究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对近期国内外浮泥观测技术、特性及运移规律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包括:(1)现场低频超声声强信号反演浮泥密度、流变特性的关键技术;(2)风暴潮作用下的浮泥发育及运移机理;(3)浮泥对港口、航道回淤的影响;(4)异重流形式的浮泥坡面运移规律。
【关键词】 浮泥; 观测技术; 特性; 运移规律; 研究进展;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93900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806038)
引言:

【引言】20 世纪50 年代Inglis 和Allen[1]在研究Thames 河口泥沙运动规律时首次将近底高含沙水体称为浮泥( Fluid Mud) ,此后该名词逐渐为从事细颗粒泥沙运动研究的专家学者所接受,特指理化性质有别于一般低浓度含沙水体的近底细颗粒泥沙、有机物和水的混合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淤泥质沉积环境中悬沙落淤或土体液化起悬的中间产物,其密度或含沙量变幅较大,见诸报道的实测浮泥含沙量可从每立方米十千克至数百千克[2]。浮泥多见诸于淤泥质的河口、海岸、湖泊和水库中[3],内陆河流航道中亦偶有发现[4],且尤以人工浚深后的淤泥质港口、航道内最为普遍,我国如天津港[5]、连云港[6]、长江口南槽铜沙航道[2]、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7]、象山港[8]和广州港[9]等。当浮泥体量较大时,可造成掩埋底栖生物、底泥富营养化和航道骤淤后碍航等生态、环境以及航行安全等问题[10 - 13]。因此,出于港口、航道管理及河、湖整治的需要,自70 年代开始,上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浮泥特性及产生、运移规律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
李为华;时连强;刘猛;刘高峰
作者单位:
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