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波浪是近岸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之一,引起海岸泥沙运动、海岸变迁和近岸水体交换,威胁近岸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开展相关研究对沿岸工程、浅海作业、近岸环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潮滩位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是海岸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要深入地认识潮滩的冲淤过程,必须考虑到波、流的共同作用[1,2]。目前,有关潮滩波浪作用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近岸海浪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完善。于洋等[3]借助理论模型,分析计算了波浪在粉砂质、沙纹和淤泥质海床上传播时波高的衰减; 白玉川等[4]在波浪衰减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水槽试验对海河口淤泥的消波特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便于工程应用的波浪衰减规律公式; 王以谋等[5]通过野外观测,分析了黄河口“烂泥”区的消波效应,指出波浪经烂泥湾后波高锐减; 黎满球等[6]通过对珊瑚礁坪上波浪的衰减特性分析,阐述了非泥沙质底床造成的消浪效应; I. Mller 等[7 - 10]着重描述了潮滩上植被的消浪作用,并进一步探讨除植被以外的其它消浪因素。可见,针对波浪衰减特性的研究成果多数依据理论和计算模型,室内研究成果不多,基于野外观测的研究成果就更为少见[11,12]。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