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资源科学 >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及评价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及评价

资源科学
Resources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二级气候区的阈值;7月平均气温6.0℃、11.5℃、13.5℃、18.0℃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气候区的阈值。按照上述指标,将青海省划分为39类气候区。对其中12类气候区的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区适宜种植作物以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牧业气候资源; 区划; 评价; 青海;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江源典型湿地水平衡模型及生态需水研究”(编号:41065007)
引言:

【引言】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环境条件和物质能源,研究和分析农业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性,对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和区划,也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的变化,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降低农业风险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完成第二次农业气候区划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向高产、高效、精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变化背景下,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分异变化也使各地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发生了变化。利用新技术进行气候资源区划与评价,进而合理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成为了新的科学问题。我国的黑龙江、河南、江西、湖南、贵州、陕西、北京等省市气象局,已于1998年、1999年进行了第三次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工作,运用GIS、RS技术对各区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区划、分析及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
周秉荣;胡爱军;陈国茜
作者单位: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