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建筑结构 > 高烈度区某框架-核心筒结构耗能减震控制研究

高烈度区某框架-核心筒结构耗能减震控制研究

建筑结构
Building Structur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针对位于高烈度区的某高层建筑,采用高层结构减震控制理论,选取非线性粘滞流体阻尼器耗能装置对结构进行减震控制。首先基于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平台建立了三维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然后分别对多条地震波输入下减震前后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并从力、变形和能量三大指标方面对减震前后的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粘滞流体阻尼器减震方案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关键词】 减震控制; 框架-核心筒; 粘滞流体阻尼器; 弹塑性时程分析;
引言:

【引言】高层建筑结构为了更好地适应建筑平面使用、景观视野等不断发展的技术要求,更有效地发挥结构的空间作用,目前多趋向于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对于位于高烈度区的建筑物,若单纯按照传统的“硬抗”的抗震设计思想,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依据,依靠结构本身的强度、延性和耗能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将会导致结构的主要构件( 框架梁、框架柱和剪力墙) 截面过大,通常需要增设较多数量的剪力墙。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房屋建筑、桥梁、高耸建筑。它不是采用加强结构的传统设计方法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而是通过在结构中合理地设置耗能减震装置,减小主体结构的动力响应,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速度相关型耗能装置,其特点为可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体系刚度分布的前提下有效耗散输入的能量,且安装较方便。近些年,粘滞阻尼器的计算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其内部构造也得到很大改善: 如将单出杆改进成双出杆,通过调整控制液体流动小孔提高了出力稳定性; 活塞杆用不锈钢代替易磨损的电镀钢杆,使得阻尼器的使用寿命更长; 由于内部密封装置的改进取消了设在阻尼器外部的储油库,提高了阻尼器的耐久性。因此文中工程采用设置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减震方案。

作者:
裘赵云;缪志伟;李爱群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