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¹ 突出地阐述了唐宋以后中国士大夫阶层与下层民众在宗教思想及生活情趣上的差异。他认为, 中国士大夫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文化差异比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之间的教派差异更为深刻。的确, 就传统中国而论, 流行于当时的文化风尚(包括民间鬼神信仰与巫术、婚丧礼仪习俗、节庆习俗、风水术等)所涵摄思想内涵与士大夫阶层通常用以作为思想载体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下层民众中很少有人研读过“五经”, 但这并不妨碍儒家思想通过各种社会流行的文化风尚渗入民众的意识。开掘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以理念形式展开及在民众阶层以世俗化的形象形式展开的深层原因均是思想史研究者所宜关注之问题。当然, 民众意识中拒绝或游离儒家理念的种种形态更值得今天的人们探究。美国学者本杰明# 史华兹( Ben jam in Schw artz) 在其传世名作《古代中国思想的世界》一书中就认为,º 与其将中国文化看作上层与下层文化的统一体, 不如将其视作既相互影响又至少部分分离的两个领域。这就使人联想起国际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界所谓的“大传统”和“ 小传统”的分别。作为精英文化( elite cu lture)的“大传统”与作为通俗文化( popularculture)的“小传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和相互独立的关系。余英时认为, 汉代以后, 中国大、小传统逐渐趋向分隔。至唐宋时代, 中国文化与宗教以及知识体系实际上已清晰地呈现出分层的格局, 当时流行的文化风尚最能折射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大众阶层所代表的小传统的具体情况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真切地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