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济管理 > 把脉员工行为背后的原因:工作归因风格问卷的开发—基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研究

把脉员工行为背后的原因:工作归因风格问卷的开发—基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研究

经济管理
Economic Management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工作归因风格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于员工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国内至今没有一套工作归因风格问卷问世。本研究开发中国背景下的工作归因风格问卷。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形成工作归因风格问卷的初始条目。经过预测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一步修改,得到正式问卷。问卷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包括5个场景,问题涵盖"内外性"、"稳定性"、"普遍性"三个维度,一共包括30个条目。对正式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结构清晰,信效度检验均符合测量学标准。最后,本文探讨了工作归因风格问卷对管理实践的影响和应用,以及研究存在的局限。
【关键词】 工作归因风格; 问卷编制; 信度; 效度;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2XNH089)
引言:

【引言】员工在面对工作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时,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主观倾向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得出怎样的原因,都会影响员工进一步的行为。理论界将这种现象称为“归因”。面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会归结为不同的原因,而不同的原因又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然而,归因研究者们认为,人们不仅会根据客观现实条件进行归因,而且每个人的归因倾向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主观一致性。个体所具有的这种倾向性被称为“归因风格”,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 刘永芳,1998) 。自归因理论提出以来,已经引发了大量关于“归因风格”的研究( Furnham,Sadka& Brewin,1992; Seligman & Schulman,2006; Xenikou,2005; Ashforth & Fugate,2006) 。

作者:
潘静洲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