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财经理论与实践 > 通胀的成本因素、传导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通胀的成本因素、传导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以1996~2010年我国企业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的面板数据,对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影响因素从传导机制、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1996~2010年间劳动力工资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推动中国通胀的两大重要成本因素。其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主要通过企业生产要素价格推高我国通胀,而国际油价则通过企业劳动力成本推动国内通胀;另外中、西部地区通胀来自劳动力成本的压力较为明显,但东部地区压力相对较小;同时中部地区通胀能够有效地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而东、西部地区通胀却遭受较为严重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
【关键词】 成本推动型通胀; 传导机制; 地区差异; 系统GMM估计;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19)
引言:

【引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胀。也即,“价格闯关”型的通胀、投资消费需求双拉动型通胀、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的通胀以及2010~2011年通胀,而关于其推动因素,至今也难见一致说法。尽管这几次通胀都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每次通胀所面临的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却不甚相同。尤其是近年,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更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压力不断增加。其具体表现为:我国住房、医疗、教育改革迫使居民生活成本出现持续性上升,长期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短缺,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福利改革举措的推进等一系列因素促使我国劳动力成本出现快速上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往的日趋频繁化,国际输入型成本对我国通胀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作者:
陈立双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统计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