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在内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在以"国际贸易的全成本"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中,一国政府应以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短期理性与长期理性的相容和统一为目标,以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基本手段,同时扮演"守夜者""规制者""调节者""守望者"等四大角色,从而谋求贸易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全成本; 比较优势; 政府;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035)和青年项目(12CJY0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JJ0913);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研究院资助项目(PMS)
引言:

【引言】对国际贸易学说史的回顾与梳理表明,比较优势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动因。古典贸易理论中,为克服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与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与贸易现象之难题,以托伦斯、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构造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单一劳动要素、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条件下,从国家之间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的角度论证了基于相对生产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以赫克歇尔、俄林等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将假设前提从单一劳动要素拓展到多种要素,但依然坚持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条件,从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论证了基于相对生产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以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为代表人物的新贸易理论将假设前提拓展为非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部分新贸易理论模型甚至假定运输成本为正而不为零),在这些更为现实的假设条件下,主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证了基于相对生产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①;发端于梅勒茨(Melitz,2003)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②进一步将分析视野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细化到企业微观层面,认为产业内企业的异质性、契约体系的质量、企业组织的选择等均能形成一国的比较优势(赵君丽、吴建环,2008;樊瑛,2007)

作者:
杨青龙;伍世安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