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豆状囊尾蚴是影响养兔业发展最为常见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主要寄生于兔的肝包膜、胃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成虫寄生于犬、狐狸等的小肠内,该虫种呈世界性分布。中国是世界养兔生产大国,豆状囊尾蚴主要引起家兔自体中毒、消瘦和抗病力减弱,甚至死亡,给养兔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犬的健康养殖。目前,对豆状带绦虫的研究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药物治疗,而对于豆状囊尾蚴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尚未见报道。mtDNA已成为研究分子分类、群体遗传、系统进化的一种重要的分子标记,已用于带绦虫的遗传变异研究。分子生态学研究表明,mtDNA 的碱基置换率可用于种群的分析,CO2(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2)和ND4(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4)已用于多个物种的种群遗传学研究。为了探讨豆状囊尾蚴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分化,本试验对中国四川省7个地区23个豆状囊尾蚴样本的CO2和ND4特异区段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多重分析,研究不同地域间豆状囊尾蚴的种群遗传变异,为该虫种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防治提供分子依据。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