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兽医学报 > 鸭瘟病毒强毒株感染SPF鸭后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

鸭瘟病毒强毒株感染SPF鸭后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

中国兽医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肝脏、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大部分组织器官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病理变化。感染后48~96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组织器官结构模糊不清,严重充血、出血;其余组织器官出现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感染后120h,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大片坏死区。点眼滴鼻组鸭感染DPV后组织学变化与皮下注射组相似,只是发生的时间偏后约24~48h。对照组鸭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损伤。WBC、HGB、AST、ALT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接种DPV强毒感染鸭的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特别是免疫器官,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关键词】 鸭瘟病毒; PCR; 病理组织学变化; 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测;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CARS-43-34)
引言:

【引言】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瘟病毒(Duck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鸭瘟的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高热稽留,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病理剖解特征是血管损伤,组织器官出血,消化道黏膜出血、炎症和坏死,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临床上除急性病例外,DPV 还可在三叉神经和淋巴组织形成潜伏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鸭业危害较大。本试验通过鸭瘟病毒强毒人工感染SPF鸭,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进行动态病理组织学观察,了解人工感染鸭的组织器官损伤规律,重点是中枢免疫器官组织的损伤规律,以及鸭瘟病毒感染后的特异性组织学病变,为鸭瘟的早期诊断和防制提供试验依据。

作者:
张坤;刁有祥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