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求索杂志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可能径向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可能径向

求索杂志
Seeker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经济学中,地理位置虽作为贸易量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但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其理论含义并没有得到强调,新经济地理学力图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输成本作为"空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来解释贸易量,这是新经济地理学更甚于传统区域经济学的地方。然而,随着各种区域经济现象和网络经济的出现,区域经济学将可能出现新的发展径向。
【关键词】 区域经济理论; 区位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引言:

【前言】由于工业化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地区内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在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0。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对运输费用最小的农业布局进行了思考,并于1826年出版了5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6一书,杜能认为在同一集约程度下,单位产品的土地投入量体现在自然条件和离市场远近两个因素上,农业收益与运输距离成反比。杜能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通过这个理论,杜能证明了决定各地区农业布局最佳类型的是级差地租,而非自然条件。农业圈层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劳恩哈特在杜能等人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而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并设计了一个集聚函数,精确地表达大工业单元对小工业单元的吸引程度,严谨地表述了工业区位理论。而后,胡佛(Hoover,1937,1948)修改了韦伯的体系,考察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洛什(Lo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工业区位分析的对象推至多种产业,并分析地区中的城市规模和类型,从而得出生产的空间集中在没有资源、人口分布相同的情况下是由规模经济差异和最终产品运输费用差异所导致的结论。

作者:
许漪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