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新世纪以来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4-01-17
温馨提示:下载免费

汉语教学事业中,教师是“三教”中的核心。[1]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是教学法的创建与运用,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促进汉语教学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新世纪显现出了新的特色。本文试着对21世纪以来关于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总结前人经验,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汉语教师”既包括对外汉语教师,也包括国际汉语教师;既包括已经参加汉语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也包括将要成为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

一、汉语教师基本素质研究

关于汉语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意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掌握何种教学技能等方面。

建设汉语教师队伍,提高汉语教师素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陆俭明指出,汉语教师要树立很强的学科意识,学习、研究意识和自尊自重的意识。[2]周健和耿淑梅讨论了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3][4]易丹、邓杏华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加强专业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汉语国际推广作出贡献。[5]

汉语教师到底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界的看法大致相同。总的来说,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语言学知识,中外文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各类知识。 [6][7][8][9]这恰好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在人才培养上的反映。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纷纷指出,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理解和掌握,在国际汉语推广的新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于逢春、王晓坤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强调了政治、经济知识对汉语教师的重要性。[10]

与所掌握的知识相对应,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异文化背景下独立承担教学、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外语沟通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待人接物的礼仪风范和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教育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今天,汉语教师还应熟悉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对多媒体材料、网络信息等多种课程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能力。为了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汉语教师还应该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6][7][8][11][12][13][14]申莉特别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要养成终身的自我反思的习惯,不断地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15]

由此可见,汉语教师需要拥有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认为,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力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但知识不足能力必定欠缺。知识应该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否则,汉语教师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开展实际教学工作。而知识和能力的发挥,离不开正确意识的指导。意识、知识和能力,三者互相联系,构成了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汉语教师培养和培训研究

汉语教师培养研究主要指对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的研究。汉语教师培训研究主要指对专职或兼职汉语教师的在职培训研究。

目前,全国已有近三百所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有63院校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施家炜曾对普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育情况做了较大规模的调研,指出该专业的教育存在着若干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单一化,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前后不够衔接、课程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论证规范、布局合理”,“就业‘出口’存在瓶颈制约”和“质量评估与教育管理体系急需科学完善”等几个方面。[16]

因此,在汉语教师培养问题上,学者们指出了三个方向:(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原则。李泉在谈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指出,要避免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忽视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避免大讲理论和知识,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应跟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并为教学实践服务。[17](二)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张映光认为,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也应走多元化的道路。我们不仅要考虑外国人来华学语言的多种动机和需求层次,也要考虑国内人才市场中涉外企事业单位对中英文双强的语言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18]张和生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应该配合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这一趋势,以满足海外对少儿汉语教育教师的需求,在“培养目标”的描述上应更加强调面向少儿汉语教学。[19]陈绂也指出,在设定汉语国际教师的整体培养框架上,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别教学。[20](三)要规范课程设置,有所侧重。陈绂建议,在课程的设置上,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系统”和“规范”,应该需要什么给什么。[20]李泉认为,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应特别加强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知识的教学,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教学,加强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17]张和生指出,要加强能够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的课程的比重。[19]

在在职汉语教师培训方面,吴勇毅指出,应该尽快建立并出台我们自己作为汉语母语国的新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标准。今后的培训和培养应尽量以机构、团体或专门项目的形式出现。[21]周小兵建议,教师培训的教材、大纲应该标准化,海外汉语师资培训应该跟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认定接轨。[22]袁礼指出,要多渠道培养和壮大海外汉语教师队伍,要以提升教学素质为目标,更新教师培养机制;以创建教学范式为抓手,创新教师教学方法;融资源建设与使用为一体,促进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汉语教师培养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不同的师资培养情况、培训模式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参考意义。付继伟[24]、王振来[25]、虞莉[26]等分别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汉语教师培训模式。李晓琪认为,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27]不过这方面的资料比较欠缺,只有陈申、薛馨华介绍了西方的教师培养模式。(查看知网数据全文请下载)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服务电话:400-655-0308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