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理性”与“感性”——现代汉语诗学的文本分析

“理性”与“感性”——现代汉语诗学的文本分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新文学运动的初步成功以及白话文合法地位的确立,使得以现代汉语为载体的理性诗学文本大量涌现。合理的结构、完整的内容、恰切的论据、清晰的描述,以及定义、比较、推论等方法的具体运用,是"理性文本"的基本特征;现代汉语诗学理性文本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体现了现代汉语文学批评家的主观感受与印象的"感性文本"的大规模减少。随着现代汉语诗学的发展,理性文本与感性文本在总文本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理性文本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就是在被感性文本作为最后据点的诗歌批评和研究领域,也逐步被理性文本所蚕食。这一过程潜在地反映了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在现代汉语诗学中话语地位的变化与转换。
基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和合诗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引言:

从长时段历史观来看,中国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启蒙”,“救亡”只是一个全民性的短期行为。按照康德的说法,“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1](P24)对人类是如此,对一个民族也应该如此。而且康德“所理解的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则是指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1](P24-25)由此看来,启蒙与理性也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启蒙呼唤理性,理性促进启蒙,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文学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渴求理性精神,而且其理性化倾向也确实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逐步增强。这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新文学运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合理性。新文学理性精神的逐步增强,不止限于批评与学理层面,在创作方面也是如此。当然,批评、理论的理性化有利于汉语诗学的现代化,而创作上理性化倾向超过一定限度,则会造成公式化与单一化的恶果。这里,我们暂时撇开创作问题,着重从诗学文本的理性存在与感性存在这一视觉,考察现代汉语文学批评与理论,同传统诗学以及西方诗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
向天渊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