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挖”“掘”的历时替换及其相关问题

“挖”“掘”的历时替换及其相关问题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挖"和"掘"在汉语史上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挖"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在《老乞大新释》中已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可大致推断,18世纪中后期,"挖"已取代"掘"成为通语中"挖掘"类概念场的主导词,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
【关键词】 挖; 掘; 历时替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研究”(14BYY1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现代语义学视角的古汉语手部动作词汇系统研究”(YY1319);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古汉语情感与认知心理动词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研究”(12YY16)
引言:

【引言】表示“挖掘”这一概念,先秦主要用“掘”。两汉时期“凿”“穿”迅猛发展,与“掘”形成鼎足三分之势。魏晋至晚唐五代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掘”演变为本概念场的唯一主导词。唐代又出现了“挖”,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主要用“挖”,部分方言区仍保留“掘”。在古代汉语的历史上,“掘”和“挖”存在着竞争递嬗关系。本文拟就“挖”对“掘”的更替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并论及常用词替换过程中的语料选择及语料分析问题,以期探讨常用词替换的一些基本规律

作者:
孙淑娟
作者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