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杨时儒学思想探析

杨时儒学思想探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杨时儒学思想承二程,认为儒家有着孔孟宗传的道统,儒家圣学是求道、行道的学问。他以"无适而非道"来阐发程颢的道论,突出求道不离"洒扫应对"的生活伦常、行道即是"行止疾徐"的生活日用;在求道的工夫上,他综合程颐"格物"说、程颢"反身"说,而最终以"体验未发"的内向反身的直觉体验作为工夫要诀;他强调知止而至,在知的基础上须作行的工夫,他阐发程颢"诚敬"和"廓然大公"的工夫,强调"执中"的"精一"之功,其主要诉诸"尽其诚心而无伪"、"公天下之好恶而不为一己之好恶"的"直"的工夫。杨时等程门弟子阐扬洛学的努力,至其三传朱熹乃集其大成而为影响近世东亚文化甚大的朱子学。
【关键词】 杨时; 儒学; 道; 体验未发; 直;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理学话语体系研究”(12BZX03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宋代吴中理学研究”(2014SJD3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杨时哲学思想研究”(JUSRP11475)
引言:

【引言】杨时,字中立,宋南剑州将乐( 今属福建将乐)人,后世称“龟山先生”,其生平自北宋仁宗皇祐五年( 1053 年) 跨至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年) 。他29 岁问道二程后,始笃守二程洛学。其曾自述曰:“某自抵京师,与定夫从河南二程先生游,朝夕粗闻其绪言,虽未能窥圣学门墙,然亦不为异端迁惑矣。”[1]( 卷18《与陆思仲》,P433) 杨时深得大程子之学,当他学成归乡时,程颢有“吾道南矣”[2]( 卷25《龟山学案》,P944) 之赞,其学也为小程赞许,南归后他讲学东南,特别是暮年仍兹兹在念整理二程著述,并倾力著《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阐扬洛学,颉颃新学,对二程洛学在东南的传扬发挥了重大作用,后人称赞道:“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自出。”[3]( 《程氏外书》卷12,P429) 足见杨时对南渡后东南儒学发展的影响。20 世纪以降特别是90 年代以来,杨时思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尤以刘京菊博士和申续璐博士的研究为代表,前者在传统程朱理学框架内以理气观、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等来解读杨时的理学思想,后者则反对以朱子学框架来套解杨时理学思想,而以天道论、心性论、静中体验等的问题和话语为中心,突出杨时思想的特色[4 - 5]( P108 - 154) 。然而这些研究并未有从儒学视角来探讨杨时思想特质,我们拟就此作考察并简论其与二程的关涉。
 

作者:
包佳道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