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互补和共赢—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未来

互补和共赢—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未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21世纪的比较文学会走向何处?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别文学研究者不能不在意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对翻译的不同理解入手,分析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影响此消彼长之中的一些原因,并提出比较文学是这三门学科的制度基础,翻译研究是这三门学科未来发展的学术基础,达姆罗什式的世界文学可能是这三门学科未来的道德基础。
【关键词】 翻译; 翻译研究;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12AZD086)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引言】21 世纪的比较文学会走向何处? 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别文学研究者不能不在意的问题。国内学者在议论这个话题时,更多地是从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的挑战这个角度着眼,较少关注翻译以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竞争与合作。本文试图从对翻译的不同理解入手,分析这些学科的影响此消彼长之中的一些原因,并指出这些学科的未来就在于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的比较文学就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简单地说,这场危机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研究的巨大冲击以及后来理论的退潮。作为一种高级且精英的文学研究和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的学科,传统的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只关注欧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已经经典化了的作品,欧美之外的作品只是作为欧美文学的影响和补充而存在的。而文化研究首先打破了( 上层) 精英文学和( 下层) 大众文学之间界限,接着打破了文学与其他文化媒介之间的界限,其结果就是文学这个概念松动了,文学研究的边界急剧扩大。在这种变化中,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所必需的独特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变得不再那么独特了。从20世纪60 年代末以来,理论的兴起是比较文学存在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理论指的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等,这些思潮首先是来自于欧陆学界,主要与本雅明、巴尔特、拉康、福柯、德里达、克里斯蒂娃和保罗·德·曼等学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由于语言的优势,比较文学学者能更早地接触和了解欧洲的理论发展,及时地将其介绍到美国学界。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比较文学是理论的温床,是推进文学研究发展的主要策源地。而到了90 年代,一方面是越来越多来自单一国别文学系所的学者转向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理论的热度开始降温,比较文学就慢慢地失去了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活力。

作者:
吕黎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