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基于京津风沙源区的案例分析

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基于京津风沙源区的案例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补偿的实践中,区域补偿主体为中央政府,受偿主体为乌兰察布市政府和张家口市政府;其他有关主体有:各级政府和发改委、财政部门、资源主管部门、分管部门,以及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组织。京津风沙源区的区域补偿主体权利义务的实现方式以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还存在群众自筹资金及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根据生态补偿有关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不同及其角色行为,可以归纳出三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对应关系。
【关键词】 区域生态补偿; 补偿主体; 财政转移支付; 权利义务关系;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度建设与法律保障研究”(12AZD062)
引言:

【引言】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选择、顶层设计等问题展开了热议。诸多讨论中,区域经济与区域生态关系的协调成为核心议题之一。各界普遍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内涵之一,就是要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区域与区域的协调”。① 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最终需落实在制度层面,这与法学视域下区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不谋而合。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生态补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由于法学界对区域生态补偿的起步较晚,一直以来,区域生态补偿未能为在京津冀等区域协调发展实践中发挥先导作用和补强功能。由此,从法律和政策层面,研究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对于迎合当前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匮乏,分析实践中的难点和障碍,十分必要。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4月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这些新要求和新举措,将对区域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及实践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主体的界定是构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前提[1],本研究拟结合京津风沙源区域生态补偿实践,试图分析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希望勾勒出区域补偿的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对应关系。

作者:
潘佳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