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苏州园林景点通名英译实证研究

苏州园林景点通名英译实证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在苏州实地调查并收集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9 座苏州园林中的双语景点名称,对通名翻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照原文,遵循景点通名翻译准确、统一的原则,给出了园林景点通名的建议译文。
【关键词】景点通名;翻译;原则;实证调查
引言:

【前言】旅游景区内的景点名称属于公共标识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标识语研究在国内成为翻译研究的大热门,其研究成果总量大大超过了新闻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等应用翻译门类。”[1]尽管如此,景点名称翻译的受关注程度却远不及标识语。关于景点名称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国内专家和学者曾经从多个角度进行过讨论。冉永平、李怀奎等学者曾经从语用学角度进行过探讨,他们认为“翻译涉及语用维度,因而需要对信息空缺、信息断点等进行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一方面需要对原语进行以语境为参照的信息补缺,获取交际信息; 另一方面需要对译语进行以读者为基础的语用充实与顺应,选择得体的译语形式,也即寻找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2]另外,对于景点名称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想要在名称的翻译上把这种社会语用知识都体现出来是不现实的,还应该作额外的介绍”。[3]从文化的角度,张美芳和乌永志等学者都认为景点名称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张美芳认为文化遗产景点名称的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英文受众对同一特定名称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而无论译文是趋向于原语文化或目的语文化,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之间的差异将会给游客们提供一个渠道,去了解该地区丰富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和动感的个性。[4]而乌永志也认为好的景点译名可以帮助国际游客来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5]其它的研究角度还包括目的论、接受美学、功能翻译观、模因论等等。作为景点名称的必要组成部分,研究景点通名英译的文献却很少,仅有零星论述散见于陶芳芳、朱小美[6],颜凡博[7],乌永志[8],赵江宁[9],杨红英[10]等。专门论述苏州园林景点通名翻译的论文更几乎是空白,且这些论文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令人欣慰的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新仁、王守仁和丁言仁教授起草、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 年发布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中规定了公共标识语的译写原则,该规范的第3 部分也给出了省内部分景区景点的译法示例[11]。在此基础上,本文摒弃定性研究的框架,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已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9 座苏州园林里的双语景点通名翻译,包括首批列入的4 座园林(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 ,和第二批列入的5 座园林( 沧浪亭、狮子林、艺圃、退思园和耦园)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 1) 苏州园林景点通名的翻译现状如何? ( 2) 景点通名翻译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 苏州园林景点通名应该怎么翻译? 希望本研究的发现能够得出对景点通名英译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对江苏省地方标准的未尽之处做出补充。

作者:
陶潇婷
作者单位:
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