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基于加的夫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

基于加的夫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关键词】“动补结构”;“补语”;“得”字;加的夫语法
引言:

【引言】下述例(1)至(7)①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1)a.你把话说< 清楚>。b.我学< 会> 了电脑。(2)老师走< 进> 教室。(3)a.他把课文读了< 三遍>。b.这本书我看了< 三天>。(4)我高兴< 极> 了。(5)a. 和尚动< 得>,我动< 不得>?b. 写得< 好>;写不< 好>c. 进得< 来>;进不< 来>(6)鲁迅生< 于1881 年>,死< 于1936 年>。(7)a.我看得< 很认真>。b.这姑娘生得< 皮肤很黑>。c.好得< 很>。d.那花儿红得< 让我心动>。这些例子中标有下划线的部分在汉语学界一般被称为“动补结构”。“动补结构”是有关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多年来一直为汉语学界所关注。所谓“动补结构”,从字面意义上看,即是动词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实际上,“动补结构”中的“动”不仅仅局限于动词,还包括形容词。广义的动词也可以称为谓词,包括狭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也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赵元任)[1]。的确,在汉语中形容词用作“谓语”②或“谓语”中心成分的用法比较常见。而实际上,许多学者都将“补语”描述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如丁声树[2],黄伯荣、廖序东[3],周一民[4],邢福义[5]等。所以,“动补结构”通常是指由动词(包括形容词)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构成的。关于“动补结构”发展的总体情况,蒋绍愚[6](182)曾做过很好的概括,这里我们不再进行详尽的评述。关于“动补结构”的起源也有数家说法,其中影响最大者为“连动说”,其次是“兼语说”(蒋绍愚[6],陈梅双、肖贤彬[7],肖贤彬[8)] 。从本身的特点来看,“动补结构”确实与连动式和兼语式有一致的地方,但若说“动补结构”起源于连动式或兼语式确有不妥之处。相比之下,刘街生[9]解释了“动补结构”与连动式和兼语式构成的互补性,从历时的角度,指出“动补结构”最初的形成和发展,其实就是组构成分之间关系由松变紧的一个过程。本文认为,这种对“动补结构”发展特点的描述还是比较合适的。“动补结构”与“动宾结构”有所不同。朱德熙在《语法讲义》[10](143)中提到,“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都在动词之后,“宾语”可以是体词成分,也可以说谓词性成分;“补语”只能是谓词性成分,不能是体词性成分。从意念上说,“宾语”的作用在于提出与动作相关的事物(受事、与事、工具等等),“补语”的作用在于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状态。所以,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并不是与动作相关的事物如何作“宾语”,而是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等多种意义的“补语”。

作者:
何伟;杨楠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